面對國際新興市場的逐步開拓和國內市場的迅速啟動,一度飽受困擾的中國光伏產業開始回暖。當前,國家多部門支持政策仍在密集出臺,在利好政策的帶動下,光伏產業內部存在的部分環節結構產能過剩、產業鏈不均衡等問題得到不同程度的緩解,多晶硅、組件等環節產能過剩壓力逐步降低,核心設備及關鍵輔料國產化替代進程不斷加快。在光伏發電應用方面,新增裝機連續兩年保持在10GW左右,分布式光伏發電在新增裝機量中所占比重將越來越大,國內光伏發電市場進入轉型發展階段。
產能過剩壓力緩解
從光伏產業發展態勢來看,多晶硅、光伏電池及組件等中上游環節仍然呈現結構性產能過剩現象,即低端產能依舊過剩,高端產能相對不足。2014年,全球晶硅電池及組件需求量約35GW,而國內晶硅電池及組件產能達40GW,仍然超過全球需求量。但產能利用率較2013年有所提升,國內500MW級以上企業達80%以上,預計2015年國內組件產能與2014年基本持平,亞洲和北美等海外市場的進一步開拓將使得產能過剩問題得到一定緩解。
在多晶硅領域,由于價格和質量等方面的原因,國內多晶硅需求有一半依靠進口。為了促進多晶硅國產化進程,2014年11月,海關總署與商務部聯合發布《關于暫停太陽能級多晶硅加工貿易進口業務申請受理的決定》(58號文),但由于文件發布到執行之日之間的空檔期產生的突擊審批,導致2014年及2015年上半年多晶硅進口仍將保持高位。隨著該項政策的進一步落實,國內多晶硅進口將逐步放緩。當前,中國多晶硅年有效產能達15.5萬噸,預計2015年國內產量超過13萬噸,產能利用率將得到有效提高,企業盈利情況趨好。
2015年,隨著發電成本下降、需求持續增長及整體行業投資趨理性,加上智能電網建設、新興市場不斷開拓的有力帶動,光伏產能將有所擴充,產能利用率也將穩步提升。迫于發電成本下降壓力,未來高效率、低成本新型光伏電池產品需求將持續增長,這也成為各大光伏廠商產能布局的重點。
核心生產設備起步
從產業鏈發展的現狀來看,我國光伏產業仍面臨很多挑戰,核心設備和輔料材料環節相對薄弱,與產能過剩的晶體硅電池及組件發展不適應。
由于目前我國在光伏產業中核心裝備和材料環節相對薄弱的情形以及未來光伏產業中不斷下降的成本要求,各生產廠家迫于競爭壓力,國產化替代的進程不斷加快。2014年,國內光伏制造設備水平仍處于快速提升階段,在晶體硅太陽能電池生產線的十幾種主要設備中,8種以上國產設備已在國內生產線中居主導地位,其中單晶爐、擴散爐、等離子刻蝕機、清洗制絨設備、組件層壓機、太陽模擬儀等已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多晶硅鑄錠爐、多線切割機等設備制造技術取得重大進步,打破國外產品的壟斷,有些設備如擴散爐、層壓機等已經開始出口,中電48所設備銷售全球第7位。中國光伏關鍵輔料整體處于國產化替代階段,尤其是一些核心環節,如電子漿料中的正面銀漿、EVA膠膜中的上游樹脂、光伏背板中的PVF膜等。杭州正銀等品牌的光伏銀漿、杭州福斯特的EVA膠膜等都不斷取得突破。進口替代雖給國內輔料環節發展帶來了機遇,短期內也存在一定風險,如性能不夠理想、市場打開速度較慢、產品折價銷售等,但這是國產化替代過程中必經的過程,光伏輔料領域仍然極具投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