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電國標缺失系列報道:標準缺失之亂
行業標準缺失帶來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市場上鋰電池質量的參差不齊,這也讓手機、移動電源等數碼電子產品一直以來成為事故的重災區,甚至就連“蘋果”、“三星”這些大牌也不能幸免。
前不久,一直以擅長網絡營銷著稱的小米公司就接連發生移動電源爆炸起火事件。問題的原因依然是電池的品質問題,雖然事后調查顯示,發生事故的移動電源并非小米正品,但這也讓更多的人注意到國內鋰電池市場的魚龍混雜。
“從根本上來說,中國的鋰電池行業缺乏一個能起到約束作用的行業標準。”深圳一家移動電源企業的負責人告訴記者,由于行業標準的缺失,各種質量參差不齊的鋰電池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現在消費市場上。
這種說法也得到了不少電芯企業的認可,環宇賽爾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CEO程志杰告訴記者:“鋰電池行業標準的缺失帶來的一個最顯著的特點是行業的無序發展,造成產品質量參差不齊、良莠難辨。而那些以次充好的產品進入市場后則會擾亂整個行業的良性運轉。”
也正因為鋰電行業對鋰電池的準入缺乏嚴格有效的標準,中國的鋰電池市場一直以來呈現出小而分散的狀態。
據高工鋰電產業研究所(GBII)統計數據顯示,中國的鋰電池企業在過去的1年時間里增加了170多家,總數量超過300家以上。其中圓柱電池企業新增100家,軟包電池企業新增70家,這其中部分企業由原來的鋁殼企業轉產而來。
中國鋰電池企業小而分散的另一層體現在銷售額上。據GBII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位于中國軟包鋰電池產值前十名的企業的銷售額達到了75億元,占總產值的63%。其中,前四名天津力神、珠海光宇、比亞迪、億緯鋰能的產量達到53.7億AH,占前十名的72.6%。其余近30%的市場份額被近100多家企業瓜分。
“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像中國這樣,在一個行業里同樣類型的企業數量會有這么多。”一位新能源行業的證券分析師認為,缺乏嚴格的準入標準是造成企業扎堆進入的主要原因。
而企業增多造成最顯著的問題就是價格戰和同質化競爭。據GBII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現有的市場格局是高端軟包產品的定價在10元/AH以上,中端產品定價在7-8元/AH,低端產品定價在5元/AH左右。可見,中國軟包產品價格差距非常大,隱藏在背后的是質量良莠不齊、產品標準不一,在某種意義上說明相關職能部門對鋰電池市場監管的缺失,這也導致隱藏安全隱患的鋰電池產品進入消費市場流通。
然而,與數碼消費市場的小型鋰電池多而雜、標準不一、質量參差不齊相比,動力鋰電池的發展情況更為令人堪憂。
數碼3C電子消費類鋰電池已經進入發展成熟期,確立嚴格的準入標準是為了讓整個市場更為規范。但是中國的動力鋰電池尚在剛剛起步,相關標準的缺失會讓相當一部分動力電池企業找不到前進的方向。
“相關標準的缺失可能是造成安全隱患的一個重要因素。”中航鋰電有限公司技術院院長周志勇認為,現有的動力電池測試并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標準和規范。另外,動力電池企業在動力電池的標準和規范上并沒有多少發言權,起主導作用的是車企。
而對動力鋰電池企業來說,統一的標準和規范缺乏所帶來最大的影響是成本的提高。
“因為在中國不同車企,其電池路線、電池的規格和對電池的測評要求都各不相同,這就極大地增加了電池廠的研發制造成本。”周志勇坦言,正是因為缺乏標準和著重點,動力電池企業為滿足車企的需求,就不得不生產尺寸、容量和電壓各不相同的動力電池。但是,型號越多,相對的產量也就越分散,這樣下來,動力鋰電池企業的成本控制壓力不可謂不大。
“目前,所有的動力鋰電池企業都是配合車企來生產鋰電池,同種型號的電池很難在其它類型的車上使用。”國內一家動力電池企業市場部負責人告訴記者,缺乏統一的標準影響的不僅僅是電池廠,在間接上也讓電動汽車的整體成本居高不下。
視點:中國鋰電池業尷尬二三事
[摘要]“標準缺失下的中國鋰電池行業發展至今,已經到了破而后立的階段。”一位長期關注鋰電行業的投資商表示,中國鋰電池行業的發展從無到有,再到中日韓三足鼎立的局面,現在已到了整個產業升級的關鍵轉型期。
上一篇:韓國科學家擬利用尿液開發電池
下一篇:特斯拉專利放開給新能源車發展帶來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