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則“新電改方案已上報國務院,國家電網退出售電側”的消息傳出,但是隨后,消息的主角之一國家電網就在其官方微博上發布消息稱:“有關媒體報道‘新電改方案已上報國務院’消息不屬實。”
盡管國家電網很快發聲,但受此消息的帶動,3月18日和19日兩天,電力股板塊出現多股漲停。
一則消息輕易挑動了資本市場的敏感神經,從一個側面表明,資本市場對于電改的強烈預期和電改對整個電力行業的重要性。
核定電價仍是主要任務
電網調度或財務獨立傳聞引市場異動,但不改核定獨立電價仍是改革重心。
電改概念在3月18日迎來了“一日游”的行情。在“能源局牽頭制定的新電改方案已經上報國務院”的消息催化下,電改概念股首航節能直接漲停,華西能源上漲2.71%,此外,漳澤電力、深證能源、吉電股份、長源電力等漲幅也都接近2%。
有業內人士稱,這或許表示,市場對于該消息中提到的“以電網逐步退出售電和大用戶直購競價上網為主線,以及電網的財務和調度兩者擇其一獨立”的提法頗為關注,其可行性也備受看好。
在國家電網官方微博的澄清中,僅回應稱沒有將方案上報國務院,但未直接否認方案的內容。而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提及的“電網的財務和調度兩者擇其一獨立”也從未在此前曝光的電改方案中有所提及。
電網財務和調度獨立有可能嗎?
電力調度是為了保證電網安全穩定運行、對外可靠供電、各類電力生產工作有序進行而采用的一種有效的管理手段。
“最開始在討論電改新方案時,確實討論過是否要將調度中心或者是交易中心獨立。調度中心主要負責的是電力調度的實時平衡,交易中心主要負責年度或月度的電量交易。但當時討論中更傾向獨立交易中心。”華北電力大學校長助理張粒子教授表示,“把財務部門獨立出來也不太現實,最有可能的是財務分開核算,將輸電公司的成本與配電公司分開,再設立獨立的輸配電價。”
張粒子告訴筆者,參與新電改方案的專家表示,電網拆分和輸配分開已經不再可能,也就是說,輸電公司和配電公司都已經不可能從電網公司獨立出來。顯然目前的大方向依然將是核定獨立的輸配電價。
電量分配應轉向市場
2013年通過市場交易的電量僅占總發電量的11%。
市場對于“分離”概念的追捧,部分是源于對電力體制長期被行政命令主導的現狀不滿。
“現在電改的大方向依然是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在發電側實行競價上網,上網電價由市場競爭形成,通過合理的電價傳導機制形成終端銷售電價。”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相關專家表示。
但現實與理想間總還是有一些距離。目前我國的電力行業中,大多數電量依然由行政配置,項目審批過多,電量等要素無法進入市場,省際間電力流動、項目投資等仍然存在嚴重的行政壁壘,通過市場機制進行的跨省電量交易非常少。
國家電網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國家電力市場交易電量6019億千瓦時,國網經營區域跨區跨省交易電量共完成6473.45億千瓦時。同期,中國2013年全年發電量52451億千瓦時,通過電力市場交易的電量僅占11%。
“從目前來看,電廠發出來電主要由地方政府來審批配置,市場基本起不到作用。當然,去年國家也在下放和取消審批權方面出臺過政策,由市場配置更多的資源將是今后的大趨勢。”上述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專家表示,“目前電價承載的政策性任務越來越重,已成為國家宏觀調控的主要工具,其商品屬性不斷弱化,市場條件下的電價體系難以形成。”
電量作為電力市場交易的“標的”,如果發電量計劃由政府分配,以長期合約為主,現貨交易為輔,現貨交易發電量由企業自主決策的理想化局面也難以實現。
電改需要頂層設計
一兩個環節的改變解決不了實際問題。
“行政化”在現行電力體制中的烙印至深,決定了“去行政化”的道路難以一帆風順。
電改之路從一開始就在不斷調整改革坐標。2002年,國務院以國發[2002]5號文件下發《電力體制改革方案》(即5號文件),提出政企分開、廠網分開、主輔分離、輸配分開、競價上網的電改方向。
事實上在廠網分離之后,我國曾在華東、東北電力市場進行過競價上網的試點,但是東北電力市場由于發電商過高的報價導致電網企業5個月內嚴重虧損,華東電力市場由于出現發電商“零報價”導致競價上網運行三天后停止。這樣的情況使政府核定標桿電價的定價方式難以改變。
而另一方面,包括華能、大唐、華電、國電、中電投五大發電集團的市場集中度不斷上升,發電領域的市場集中度極高,電力投資主體幾乎依然壟斷在單一國有資本尤其是央企的身上。在這種環境下,競價上網顯然難以實行。
這種局面延續直到2013年,大用戶直購電審批權下放之后,多省市開始把嘗試直購電試點作為電改重點。
國家能源局今年1月末公布的2014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指出,要“盡快出臺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意見,積極支持在內蒙古、云南等省區開展電力體制改革綜合試點”。
2月份,國家能源局下發的《2014年市場監管工作要點》顯示,2013年湖南、四川、山西、甘肅等省已成為大用戶直購電改革試點新成員,國家能源局將選擇10個省級電網企業組織開展輸配電成本專項監管,發布監管報告,公布輸配電成本水平,推廣大用戶直購電、售電側引入競爭,加快核算輸配電價、在部分區域開展電價改革綜合試點等等。
這一次引發資本市場異動的“烏龍”消息,或許也只是電改方向未明確之下一聲異響。
“大用戶直購電改革、售電側引入競爭、輸配電價獨立核算這些改革方向,其實都只是電改總體思路的‘冰山一角’,全面深化的電力體制改革必須是有完整的頂層設計,一兩個環節的改變解決不了實際問題。”上述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專家表示。